后世如何评价汉文帝刘庄?他有哪些轶事典故?

作者&投稿:蔽肯 2025-05-14

刘庄初封东海王。建武十九年,立为皇太子,建武中元二年二月,即皇帝位。明帝即位后,一切遵奉光武制度。汉明帝提倡儒学,注重刑名文法,为政苛察,总揽权柄,权不借下。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,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。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,命窦固带兵征伐,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,设置西域都护,将佛教引进中国。在位期间,招抚流民,救济贫农,兴修水利,使得吏治清明,境内安定,民安其业,户口滋殖。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,史称“明章之治”。永平十八年(75年),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,时年48岁,庙号显宗,谥号孝明皇帝,葬于显节陵。

轶事典故

刘庄做太子时,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,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“犹尊桓荣以师礼”。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,让桓荣坐东面,设置几杖,像当年讲学一样,聆听老师的指教。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,向桓荣行弟子礼。桓荣生病,刘庄就派人专程慰问,甚至亲自登门看望,每次探望老师,刘庄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,以表尊敬。进门后,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,默默垂泪,良久乃去。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,所以“诸侯、将军、大夫问疾者,不敢复乘车到门,皆拜床下”。桓荣去世时,刘庄还换了衣服,亲自临丧送葬,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。

人物评价

总评

刘庄性褊察,就是脾气暴躁。他的性格根本不象父亲光武帝和母亲阴丽华。但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,史载“乙更尽乃寐,先五更起,率常如此”,驾驭下有术,大权不旁落。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,他的为政风格和清世宗雍正帝很接近,都是对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,对百姓却恰好相反。魏文帝称“明帝察察,章帝长者”。刘庄用王景治黄河,直到东汉末黄河也没决口,有惠于民。

历代评价

华峤:“世祖既以吏事自婴,明帝尤任文法,总揽威柄,权不借下,值天下初定,四民乐业,户口滋殖,中兴以来,追踪宣帝,以锺离意之廉淳,谏争恳恳,常以宽和为首,以此推之,难得而言也。”

薛莹:“明帝自在储宫,而聪允之德著矣,及临万机,以身率礼,恭奉遗业,一以贯之,虽夏启周成,继体持统,无以加焉,是以海内乂安,四夷宾服,断狱希少,有治平之风,号曰显宗,不亦宜乎。”

傅玄:“肃矣孝明,杖法任刑,勤综万机,察下以情,未弘道治,用致太平,专信俗儒,非礼之经。”

范晔:①“明帝善刑理,法令分明。日晏坐朝,幽枉必达。内外无曲之私,在上无矜大之色。断狱得情,号居前代十二。故后之言事者,莫不先建武、永平之政。而钟离意、宋均之徒,常以察慧为言,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?显宗丕承,业业兢兢。危心恭德,政察奸胜。备章朝物,省薄坟陵。永怀废典,下身遵道。登台观云,临雍拜老。懋惟帝绩,增光文考。” ②“显宗丕承,业业兢兢。危心恭德,政察奸胜。备章朝物,省薄坟陵。永怀废典,下身遵道。登台观云,临雍拜老。懋惟帝绩,增光文考。”

杜佑:“明章之后,天下无事,务在养民。至于孝和,人户滋殖。”

苏辙:“黄帝、尧、舜,寿皆百年,享国皆数十年。周公作《无逸》,言商中宗享国七十五年,高宗五十九年,祖甲三十三年。文王受命中身,享国五十年。自汉以来,贤君在位之久,皆不及此。西汉文帝二十三年,景帝十六年,昭帝十二年。东汉明帝十八年,章帝十三年,和帝十七年,唐太宗二十三年。此皆近世之明主,然与《无逸》所谓‘不知稼穑之艰难,不闻小人之劳,惟耽乐之従’,“或十年,或七八年,或五六年,或四三年”者,无以大相过也。

钱时:“明帝尊师之意,其礼文亦可谓盛矣。因念孔孟皇皇于春秋战国,而卒不遇于斯时也。而有真儒,洞明正学,引其君于当道,则其所进,岂鲁定哀齐宣梁惠之比哉。桓荣为帝者师,屈天子之尊,推崇敬礼,无所不备,而卒无以发扬圣教启迪君心,使斯道大明于天下,身被恩宠,徒为文具。良可嗟夫。”

徐钧:“大学师儒多讲论,东平礼乐正修明。不知佛法缘何入,却向斯时教大行。”

朱元璋:“人主不以独见为明,而以兼听为聪,通于人情,明于是非,则聪明得其正矣。若屑屑于细故,则未免苛察。上苛察则下急迫,反有累于聪明也。”

李光地:“至孝明,始锐意兴复礼乐,虽止皮毛,然已能使人尚名节。可见礼乐之功大。”

梁启超:“汉尚气节,光武、明、章,奖厉名节,为儒学最盛时代,收孔教复苏之良果。尚气节,崇廉耻,风俗称最美。”

陵寝墓地

刘庄的显节陵,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,俗称“大汉冢”。刘庄驾崩后,起祗园在陵上。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。由此可想而知。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。显节陵曾经被盗。现陵前留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。登上冢顶,周围陵墓星罗棋布,非常壮观。




你是否需要了解?

刘恒历史评价
文帝慈孝,宽仁弘厚,躬修玄默,以俭率下,奉生送终,事从约省,美声塞于宇宙,仁风畅于四海。曹植孝文即位,爱物检身。骄吴抚越,匈奴和亲。纳谏赦罪,以德怀民。殆至刑错,万国化淳。李世民昔汉文帝将起露台,而惜十家之产。朕德不逮于汉帝,而所费过之,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!司马贞孝文在...

平定诸吕之乱,代王刘恒毫无功绩,大臣们为何会推举他继任皇位?
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第三位皇帝(不包括两位少帝),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“文景之治”,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贤明之君,他的即位之路却是步步惊心。刘恒从小不受父亲刘邦待见,被封到边远的北方代国为王,无论从哪方面来看,代王刘恒都没有资格继任大统。 公元前195年,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安,太子刘盈即位,是为汉...

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几子?
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能力,才使得他以一个贫民的身份最后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。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帝,后世的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。初封代王:汉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,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,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,都于晋阳(今山西太原)。其后刘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...

如何评价刘恒一个皇帝却一生节俭,开创文景盛世局面?
文帝也就刘恒,他是高祖的儿子,也是很不受宠的一个。虽然说母是凭子贵,但子又何尝不是靠母庇佑呢?他的母亲只是刘邦宠幸过的一个卑微宫女罢了,在宫中根本没有一点地位,母子二人在宫中只能是看人脸色过活。他从小就面对着这些黑暗和苦楚,后来年纪大了些时就和母亲被分到了一个较为偏远的诸侯国...

汉文帝母子间的亲情,既成就了一段历史,也给后人留下有益启示
汉文帝刘恒(前202-前157年,其中前180-前157年在位),被认为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最孝顺的帝王。正因为如此,他成为古代“二十四孝”人物中唯一的一位帝王,是其中那位“亲尝汤药”的孝子。本文试图从亲情这个角度,介绍和分析刘恒比较特殊的成长经历,跟他后来奉行政策的关联度,进而说明生活经历和环境,对人的性格形成和...

汉文帝是公认的好皇帝为什么不能称他为千古一帝?
1. 谨慎与谦逊 汉文帝刘恒在即位前,态度谨慎且谦逊。当陈平和周勃推翻吕后政权,准备立他为帝时,他多次派使者前往京城探听虚实,并多次辞让后才就位。即位后,面对立太子的建议,他担心自己的德行不足以让天下满意,因此考虑在楚王、武王、淮南王或其他有德之人中选择继承人,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。...

历史上这5位“太宗”,文治武功都不错,其中3位有一个共同污点
第一位:汉文帝刘恒 有些人并不知道,“文帝”是刘恒谥号的简称,其庙号为太宗。在他之前,如果不算被吕后废掉的两个皇帝,刘恒是汉朝第三位皇帝,以代王的身份继承大统。汉文帝虽然知名气不如父亲刘邦,也比不上孙子汉武帝,但他的才能和贡献不容小觑,堪称西汉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。刘恒在位期间,轻...

如何评价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汉帝国大帝?
刘恒、刘景与刘武三位汉帝国大帝,他们共同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:在公众与知识分子中的话题热度,并不代表真正理解他们的人数众多。尤其对于刘恒与刘武,尽管网络讨论频繁,但多数人的理解与我所阅读的内容相去甚远。有些人仅限于睡前故事、小说,或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中的部分文字与注解,便自以为洞悉了...

汉文帝是谁
最后他们在刘邦仅剩的几个儿子中选中了刘恒。刘恒即位之后,励精图治,重用贤才,而且他还非常节俭,宽厚仁爱,在他的治理下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。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先河,是历史上一位评价非常高的皇帝。汉文帝刘恒的丰功伟绩 励精图治,兴修水利,厉行节俭朴素,废除肉刑,实现国家强盛,百姓小康,...

刘邦的儿子刘恒,最不受父亲待见,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?
汉文帝刘恒,汉朝第三位皇帝,其统治期间以节俭励精、体恤百姓著称,开创“文景之治”。司马迁评价其为“汉兴,至孝文四十有馀载,德至盛也”。宋代大臣邱濬、明代谢肇淛亦认可其为圣君。刘恒虽贤能,但在刘邦六子中,其存在感最低。刘邦封王时,按年龄顺序,对所有儿子并未厚此薄彼。刘恒之所以成为圣君...